作者/罗宾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678678678

在迪拜,你可以开着巨大马力车在十四车道的马路上尽情奔驰,住在与海滩近在咫尺的公寓,品味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美食,享受着只有国内六七折的奢侈品价格,当然你也不需要担心PM2.5,三聚氰胺,地沟油和广场舞的大喇叭。这里虽然夏天酷热难耐,但没有台风地震,且冬天气候非常宜人;虽然是异域他乡的穆斯林国家,但只要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毫不影响占总人口80%以上外国人的生活,而且犯罪率极低;虽然服务价格昂贵随便开个锁都要500多块,但在这里不需要缴纳所得税;虽然考驾照难于登天,但基础设施世界一流,拥有驾照后交通无比便利;虽然房产泡沫越吹越大,但总体经济发展强劲,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水涨船高。

物质上而言迪拜可能是一个完美的城市。然而,从精神层面上,尤其对东亚人而言,迪拜或许只是一个人生中转站。这要从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说起。

许多人认为迪拜与其他海湾国家相仿,是个富得流油的土豪国,这只对了一半。迪拜确实在许多方面都很土很豪,但它并不依靠石油,准确地说不再依靠石油。迪拜的石油资源在二十一世纪初便基本枯竭,以此挖到第一桶金后,迪拜便致力于发展以旅游,金融,贸易,加工,多元,以及房地产为主的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在迪拜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打工者,都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也可以有各种方法减免,比如在Jebel Ali保税区注册的企业就可以享受100%控股的免税待遇。同时,融资成本低廉,银行林立,借贷的门槛和利率都很低,这与香港,新加坡的模式有不少类似之处。同时以政府主导的许多规划项目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迪拜酋长Shaikh Mohammad的远见卓识。顺便说一句,迪拜是一个几乎没有民主的国度,这里的酋长制意味着绝对权力的世袭——之于迪拜这并不坏,反而强有力地降低了政治内耗。

然而迪拜本土人口只有区区十几万,同时普遍懒惰(有的也傲慢),需要发展经济,就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当然就需要打造一个能吸引人才来迪拜的环境: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高收入水平和高生活质量,连打工阶层可以做到“相对土豪的生活”,于是也就吸引了近四百万的外国人在这个“梦幻”的城市工作生活。从这点上,迪拜无疑是近二三十年全世界最成功的国家(更准确地说是城市),要知道二三十年前今天的高楼大厦,绿地喷泉,高速公路,豪华酒店,高尔夫球场还有什么世界最大的商场和最高的建筑都仅仅是沙漠而已。

不过呢,迪拜对于这些外国人的态度也能明确:你们是来这里打工的,吃好喝好玩好,并且创造价值,仅此而已。迪拜没有移民政策,国民待遇大概是全球最好的之一,当然不会随便容许外国人入籍。同时迪拜对外国人违法的容忍度很低,可以轻易地把你遣送回国,这对社会治安当然很好。在迪拜,有工作便是王道,有签证,有收入福利,还有医疗和教育补贴(公司买单,政府不买单,但并非所有公司都会提供);没有工作,意味着毫无社会保障,别谈医疗,养老,失业金什么的,那就准备卷铺盖回国吧,除非你能找到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担保人。

迪拜因此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这也是我认为迪拜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商场里,放眼望去,你的视野里大概可以有来自二三十个不同国家的人。下面讲一讲迪拜的各种文化圈。

阿拉伯国家自然主流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每天五次祷告音乐响彻大街小巷,斋月期间白天餐馆咖啡一律歇业,开斋节热闹气氛浓厚,酒类执照制度等等;同时因为曾经受英国保护,这里必不可少的英国文化印记,比如许多英国超市,书店,医院,学校,Virgin,商场里众多英国品牌,电台听到的讲着英音的DJ,英超联赛是收视率最高的体育赛事(不过是收费的);美国文化影响主要是娱乐业,各种好莱坞电影,美剧,脱口秀,真人秀是电视里除了本土频道外最主流的节目;同时受南亚文化影响,板球和板球赛事,宝莱坞歌舞在迪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毕竟迪拜50%以上的人口来自于印度次大陆。因而对于印巴人而言,这里“如同天堂”,毕竟本国欠发展,文化上又没有陌生感,地理上很接近,从迪拜到卡拉奇的航程只有一个多小时,到孟买两个多小时;对于来自其他世俗阿拉伯国家的人,如埃及,黎巴嫩,叙利亚,迪拜更是理想居留之地,特别是他们本国形势混乱之际;还有一起其他非阿拉伯的穆斯林国家如土耳其和伊朗,也能在此安居乐业;旅居迪拜西方人也有数十万人,毕竟英美文化是当今世界主流,有许多英国人旅居英国国内和迪拜两地,再加上跨国公司青睐,大量的高层外派人士仍以西方人为主。于是,整个东亚的文化环境在迪拜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迪拜的公共电视频道里分别有且只有CCTV4,NHK,KBS代表中日韩三国,可见一斑。

在迪拜居住的日韩人以日韩跨国公司企业的外派人士为主,说白了就是三星,现代,丰田,索尼等。日韩人普遍爱扎堆,我居住的公寓楼里大概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都是日韩人,我在Jebel Ali的许多Food Court里经常能遇见黄皮肤黑头发,但十个里有九个都是结伴在一起的。因此无论从工作和生活上和其他民族的交流很有限,自然就很难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反而是本国具有代表性的的文化输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阿拉伯少女界也为韩流少男组合尖叫;日本漫画广受喜爱,在我常去的日本书店里,有次碰到一个阿拉伯小男孩在海贼王的书架前一脸悻悻然地感叹到:I can’t forget about Nami, she’s so beautiful. (我忘不了娜美,她实在太美了)。

最后要讲一讲在迪拜的中国同袍们了。在迪拜的中国人还真为数不少,大概也有十万,绝大多数从事贸易,零售,旅游,和服务这几个行业,比如开中国超市,中国餐馆,旅行社,酒店服务,许多中国美眉在商场的名品店里的销售,这些名品店里的每三个人里面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俄罗斯人,一个是阿拉伯人。中国游客,是拉动迪拜经济的三股力量之一啊!还有一部分在中资企业做海外员工,比如两桶油,华为中兴,中资银行等,但是在占迪拜经济最重要力量的阿联酋本土企业和欧美跨国公司里中国人就少之又少了。在迪拜中国人有社区,互相之间也互惠互助,但是似乎文化影响力很有限。电影院里没有华语电影,却有大量的宝莱坞电影甚至马来语电影;中餐馆除了在国际城华人社区之外尚属小众,充斥着各种不正宗的美国中餐馆,比如PF Chang,号称美国第一的中餐馆,招牌菜居然是鸡肉末炒豆角(关键是还没我做的好吃);主流的连锁超市里Made in China的东西感觉比Made in UK要少,想买到理想的中餐烹饪原料很有限。如果说韩流组合和日本漫画是其最大的输出的话,中国最大的输出就是数以万计的中国游客及其强大的购买力,在商场里浩浩荡荡的名品购物团,还有一次去著名的帆船酒店吃饭,里面将近一半的人是中国人!所以许多外国人觉得中国和俄罗斯才是真正的土豪国呢。

所以我认为在迪拜这样的一个地方,中国人是找到深层次的归宿感是比较难的。作为少数民族,和其他文明深层次的文化交流的机会很有限,中国人混中国人的圈子,日韩人混日韩人的圈子,欧美人通吃;而占多数的阿拉伯人混阿拉伯人的圈子,印巴人混印巴人的圈子,应该说是现实。中国文化并没有在迪拜扎根或者被人广泛所知,在迪拜的中国人都各自努力着,虽然生活水平都还不错。迪拜是个充满的城市,叫它为家,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我完全没有感觉到。回到国内,杭州的交通再拥堵,上海的空气再恶劣,却还更有家的感觉。

作者在迪拜
Me 33

我在一家五百强的跨国公司工作,主要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大学毕业后去了广州,然后辗转扬州,在上海加入了现在的公司,在11年得到了海外派遣的机会。来迪拜的主要原因为两个:第一,我从事石化产品的采购工作,在这里拥有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油气储量,中东地区有许多石化行业的新兴投资;第二,这是一份全球的工作,在上海在东八区,从时区上而言太“早”,很难和美洲大陆同事和其他公司和机构打交道,迪拜会方便很多。就像前文说提到的,迪拜的跨国公司里中国人很少,以我们公司为例,不含一线销售的所有三百多员工里,只有两个中国人,除了我之外的另一个还是我招聘的。

我在迪拜从事这份工作的目的也有两个:第一,学习和锻炼全球视野,并且证明采购这份职业职业前景。采购这个职业在许多国人眼中是一个敏感的灰色职业在国内或许是现实,但同时也是最大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手上有些权力,无论在政府还是在企业,都应该转化为个人的好处,否则就是傻子。包括我的一些朋友都这么认为并作为饭后谈资。然而当一个社会连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法律道德界限都如此模糊时,这个社会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腐烂掉了。我的看法是,每个人的下限都要把握好,当超过下限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然后下限会越来越低,最终不可自拔;而且目光一定要长远,只看眼前的利益,有可能会毁了整个职业前景甚至人生。我不是个空泛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我致力于做的是通过全球采购这份职业来证明这个职业所能带来的价值,并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个职业,以扭转许多人对这个职业误解,因为误解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同时这也能提升我自身的市场价值,两者是一致的。

传统意义上的采购就是买买东西,管理供应商,执行订单,货款和库存。而全球采购是可以影响公司战略甚至价值链上下游,简单地说,我的工作就是去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建厂决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合适的技术,和合适的价值,通过合适的方法达到互利互惠,为业务带来价值甚至引领行业改革;比如,石化行业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上游,如果快速消费品行业需要每年5%-10%的发展,需要石化行业和企业的产能配套,而且这份工作不仅仅可以增加商业价值,同时可以对环境和社会有有利影响,比如采取新的技术和项目来改善碳排放和减少浪费,以及拉动一些新兴国家的就业等等。这其实有些类似于某些投行和咨询行业的工作,但不同的是投行和咨询提供资金或解决方案,也就是股东或者服务方,最终仅仅是个看客;而在企业里,你是一个运营者,你的所作所为会对行业和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特别在跨国公司,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很广,也很远;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也实现个人无法实现价值。


第二个目的就是如前文所述的,我希望能让以欧美人为主的企业里,让外国人也看到中国人的价值,以及中国人和多种文化交流适应的能力。我所在的团队为例,来自十一个不同国家,在整个迪拜办公室大概有来自三四十个不同国家的员工;有两次我在公司做公共演讲,胸中不自觉能涌出一些激情,感觉就像小时候写的作文:长大了要为国争光了。虽然事实上大家可能觉得这和你来自哪个国家没啥关系,但客观上讲我多多少少也算尽了一分力。

One Reply to “论华人在迪拜的归属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