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嫁给阿拉伯人的宁夏“花儿”
本文转载自网络
好一朵花儿啊~~
马玉花出生在宁夏石嘴山惠农县一个普通回族农民家庭,父母一生务农,家中兄弟姐妹4人,姐姐20岁就结婚了。幸运的是,父母一直供她读书,初中毕业后,来到银川保伏桥阿语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学习了两三年后,又到石嘴山市的一所民办阿语学校当了3年教师。她回忆说,当时,学校只有几十个回族女学生,办学条件比较差,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复印机,每当考试时,学生们的考卷都得自己一份份地手写,一直写到深夜。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把她介绍到深圳的一家阿拉伯公司工作。那时,深圳已经有了很多阿拉伯公司,但是阿语翻译很少,所以,虽然她那时的阿语还比较生涩,但是客户们都给了她很多谅解和帮助。她尽管整天说着阿拉伯语,成年累月和阿拉伯人打着交道,却从未想过要嫁给阿拉伯人,因为她听说很多阿拉伯人要娶4个妻子,仅这一点,对于从小生活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中国的女性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点击 Read More 阅读全文
1999年,因为工作的关系,马玉花和塔里克见过几次面,但是并没有深交。然而,命运却最终让她和这位阿拉伯青年走在了一起。2000年,在塔里克来到义乌一个多月后,马玉花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义乌,并且就在塔里克他们公司工作。在一年多的工作相处之中,塔里克不知不觉地引起了马玉花的注意:这位阿拉伯年轻人工作上特别有责任心,平时的举止言行很有绅士风度,而且最让她中意的是,塔里克特别有家庭观念,有人情味,他平时生活很节俭,可每当回约旦时,总会忙着为父母和家人及七大姑八大姨购买各种礼物。通过悉心的观察,马玉花越来越发现,塔里克的确是个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品质优秀的好男人。同时,马玉花的善良淳朴、正直开朗的个性也慢慢地吸引了塔里克。不过,由于塔里克性格腼腆,马玉花身上又有回族传统女性的矜持,使得他们都没有捅开这层窗户纸。或许是前世所定,有一天,塔里克终于提出:要带马玉花去约旦见他父母。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表白,马玉花惊喜万分,但是,出于中国女性特有的自尊,她立刻就斩钉截铁地回绝了:“这绝对不行!我又不是商品,咋能把我带回去让你父母去挑选!”于是,两人商定,先让塔里克把马玉花的照片寄回约旦,征求父母意见。那段日子里,他俩经历了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痛苦磨难。约旦的父母、宁夏的父母,都不约而同地以国籍不同、相互不了解为由,坚决反对他俩的婚事。在这种情况下,让马玉花感动的是,塔里克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意思,总是不断地给她打气:“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耐心等待双方父母的同意,直到获得父母的祝福!”并且主动邀请马玉花的父亲和弟弟来到义乌。让马玉花惊讶的是,自己当初见到塔里克时没有一见倾心,而父亲却“一见倾心”了。她那纯朴的父亲说:“这位阿拉伯小伙子家教好,人实在。”当然,他也没忘了帮女儿问那关键的一句话:“你在约旦有老婆没有?”当他确认塔里克还没有结过婚时,便欣然把女儿许给了这位阿拉伯年轻人。
说到这里,塔里克给我们解释了阿拉伯人的婚姻状况:《古兰经》上允许阿拉伯人有4个妻子,当然是在公平对待的前提下。《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法典,所以,过去的阿拉伯人娶几个老婆的情况比较多见,但是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已经不是很多了,除非是第一个妻子无常(去世)了,或生病了,才会重新再娶一个妻子。
就这样,两位异国的年轻男女,在相互欣赏、爱慕的基础上,收获了爱情,也最终感动了双方的父母,得到了父母的祝福,于2001年6月24日结为夫妻。
结婚:一波三折的历练
然而,好事多磨。他们的跨国婚姻刚刚经历了婚前的历练,在新婚两个多月之时,又经历了一次更加严峻的考验。那就是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震撼世界的9·11恐怖事件。这一事件,也波及到了在华的大批外国人,塔里克不得不马上被迫回国。眼看着新婚不久的新郎无奈而悲伤地离开了中国,只身回到约旦,马玉花心里忐忑不安、倍受煎熬。她甚至担心过,假如国际争端不停息,她的丈夫今生今世是否就不能再回到中国了呢?那些日子,她忧心忡忡,茶饭不香。在另一头,回到约旦的塔里克,还不到一个月,就忍耐不住,多次跑到中国驻约旦大使馆请求:“我结婚了,我老婆在中国,公司也在中国,我必须要回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塔里克最终如愿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国土,回到义乌和新婚妻子团聚。
那以后,他们的婚姻生活算是真正地稳定下来。马玉花在婚后经常通过国际电话,使用阿拉伯语和从未见面的公公、婆婆、大姑子、小姑子进行问候交流,开始在电话里相互认识。后来,每过一两年,塔里克都带她回约旦的婆家看望父母家人。“回约旦时,你们一般带什么礼物呢?”笔者问道。塔里克说:“都是索菲亚在准备,要带什么礼物合适她最清楚了。”马玉花也应声道:“可不是嘛!我去过一次就知道他家里每个人的爱好。他们最喜欢的是中国的工艺品、丝绸睡衣、无缝的针织内衣、水晶首饰等等。”在马玉花看来,约旦是个比较开放的穆斯林国家。由于国王受过西方教育,约旦的女性也有不少参加社会工作,大多从事医疗、教育职业。最让她开心的是,当她和她的约旦婆婆外出走在约旦扎尔卡市街头时,看着她们的亲热劲,一些不知情的约旦人还以为她是女儿,塔里克是女婿呢!还有的说,他俩长得太像了,简直就是兄妹!贤良、热情的马玉花,这位中国媳妇、宁夏的回族“花儿”,很快就赢得了约旦婆家人的认可和赏识,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提到去约旦的感受,她发自内心地说:“出了国,一比较,才知道中国的回族女性有多么的自由和幸福,我们中国有多么伟大!”
而塔里克随着时光流逝,也越来越体会到中国女人的贤惠善良,体贴能干。在阿拉伯国家,女人大部分在家相夫教子,很少出来工作,而中国女人则不然。不仅是塔里克,很多国外来的客户也有同感。他们十分惊奇:在中国,卖货的是女人,收货的是女人,托运货物的还是女人,太了不起了!这在他们的国家简直不可思议。有的还调侃到:“中国男人是不是不干活,整天喝茶、躺在家里休息吧?”在很多穆斯林国家的男性眼里,工作中英姿飒爽的中国职业女性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还把中国职业女性的工作场面拍成DVD带回国去,送给家人和亲友观赏。
那么,塔里克和宁夏的岳父岳母家的关系又如何呢?家人和亲友们肯接纳这位阿拉伯洋女婿吗?马玉花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婚后,他们常常回到石嘴山看望农村的父母,而且一住就是20多天,甚至一个多月,家里人及乡邻们都十分喜欢塔里克。岳父岳母夸他厚道朴实、心细,在孝敬父母方面比女儿都做得好。亲友们说他有教养,说话风趣幽默,有时还会出个小洋相,让人忍俊不禁。不过,马玉花说:“要认识和接纳一个外国女婿,并非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过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刚结婚时,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我是当地的回族穆斯林中嫁给老外的第一个女子,家人难为情,亲友们也觉得难以理解,风言风语不断。有些人说我是为了钱,有些人则认为我太傻,嫁了一个靠不住的外国人。其实,这就是缘分。我觉得不管是嫁国人,还是嫁外国人,婚姻只有好好经营才能美满和谐!”
相处:相互尊重方能美满和谐
作为异国婚姻,男女双方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生活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吗?又如何化解呢?马玉花说,矛盾的确是在所难免。她天生是个大嗓门儿,喜欢说说笑笑,可是约旦的传统教育中,女性被要求轻声细语。为此,刚开始塔里克很不习惯,想让她改改,但她怎么也改变不了,他也只好迁就了。还有在服饰方面,按照约旦的风俗,女性应该穿长袍,可她就是不习惯,原先还喜欢穿紧身和短款的衣服,这都不符合塔里克的要求。有时夫妇俩出门时,塔里克委婉地说:“你的衣服换一下吧。”就是说,希望按照他的审美标准穿着打扮。可妻子不愿意,非得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打扮,有时还任性地反驳:“咋了?你是不是看我穿得不顺眼?”好在塔里克脾气好,会包容人,每当出现僵持的局面,他也不发火,只是和气地说:“那我就等着,等你换好衣服再出门吧!”在他的耐心和执著面前,最终是马玉花“投降”,被他以柔克刚。另外在饮食方面,马玉花从小常帮父母在地里干农活,灶台上的活儿干的少,不太会做饭,厨艺较差,可是塔里克从不挑剔妻子的饭菜,还幽默地笑笑说:“老婆总是对的。”据塔里克讲,他在约旦的哥嫂也是同样,嫂子不太会做饭,做的饭很难吃,可每次他哥都勉强吃下去,并称赞“好吃”,然后背过嫂子跑到父母家补上一顿饭。马玉花说,想必这是阿拉伯人特有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之一吧。还有,她认为,夫妇俩的彼此尊重是和睦的良方,他们结婚以来,养成了相互尊重、有事及时告知的习惯。有一次,塔里克到香港出差,那天晚上,正巧有几个女友邀请她外出吃饭,她连忙给丈夫打电话汇报。可是,或许是地域差异,她的手机怎么也打不通,结果只好放弃了约会。第二天早上,塔里克来电话了,马玉花委屈地埋怨道:“没法得到你的允许,没能和朋友见面,都怨你!”这让塔里克很感动,说一定要带个小礼物表示感谢。果然,丈夫从香港回来时给马玉花带回了一台红色的笔记本电脑。马玉花深有感触地说,不仅是塔里克,客户中的叙利亚人、沙特人等阿拉伯人,好像都很重视给亲人送礼品,但凡回国时,都要花上几天时间细心地为家里的女人和孩子选购礼物。
塔里克作为阿拉伯人,其思维方式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吗?马玉花直言不讳地说:“塔里克从不做家务,他们的一些观念和中国人很不相同。中国南方男人很会干家务,烧饭、洗衣,样样都行。可是,塔里克认为,家务可以请保姆去干,何必自己劳神,也不主张妻子干,情愿让自己的女人闲着。其结果,夫妇俩都越来越发福。我过去的衣服都瘦得不能穿了,有些衣服是塔里克或朋友从沙特、马来西亚或约旦买来的,很多朋友说我们太有夫妻相了,其实是说,我们都越来越发福了……”马玉花半真半假地抱怨着,脸上却溢满了掩饰不住的幸福笑容。
将来:欲在银川安享幸福生活
如今,马玉花·索菲亚和她的阿拉伯丈夫的婚姻已经度过了9年多,他们的贸易公司也生意兴隆,事业兴旺。马玉花宁夏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妹妹等亲戚也来到义乌做他们的帮手,塔里克的表弟也在数月前来到了公司工作,岳父岳母则每年冬天被他们夫妇接到义乌来休养散心。
谈到对义乌的印象,塔里克说,这里变化很大,发展很快,当地政府和人们对中外穆斯林也非常友好,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和接纳的过程。2000年,他第一次带索菲亚到市场看货时,当地人由于没有见过戴盖头的回族女性,竟把索菲亚当成了外国人,夸她“中国话怎么说得这么好呢”?可是10年后的今天,义乌街头到处可见穿长袍、戴盖头的穆斯林女性,穆斯林餐厅、商店随处可见,人们已经见多不怪了,连好多当地人都会说阿语的“色俩目阿来库姆”(你好),有些阿拉伯人不仅会说汉语普通话,甚至还会说宁夏话“你好着哩么?”塔里克夫妇对义乌经商环境的满意度溢于言表。但是,说到将来的打算,他们却并不想长期呆在义乌,他们认为:义乌政府的政策很宽松,的确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可不是长期生活的地方,而马玉花的家乡——宁夏银川,才是他们理想的落脚点,所以他们在银川也买了住宅房。他们感觉这些年银川发展得很快,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所以将来很想把家安到银川,在“塞上江南”——美丽的银川安享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