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一鸣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计划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从迪拜回国休假,在出门的前一天,心中一直有些紧张,不仅因为这是第一次带孩子出这么远的门,也是因为回国这件事,确实让我产生了些许焦虑。

但是这很奇怪,我明明即将回到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为什么我会感到焦虑呢?于是我开始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长居海外的华人,在踏上这段”回家”之旅前,我感到前方仿佛充满了未知性。

34

带着女儿乘坐高铁回家,她好奇地望向远方的一片“灰色”……

我开始像那些不太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一样,用臆想去判断在中国可能会发生的诸多”状况”。

雾霾会不会让我和孩子生病?
我的手机和钱包会不会被偷走?
那些可能不干净的食物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

不仅如此,无法巧舌如簧的我还要提前预练好答复亲戚朋友各种问题的说辞,以避免落下不礼貌和”国外回来的了不起啊”这样的负面印象。

“在迪拜赚了多少钱啊?”
“没赚多少,瞎忙瞎忙~”

“迪拜的人是不是都很富啊?”
“没有没有,都是媒体夸大了~”

“国外高档生活过惯了,回国不习惯了吧?”
“哪里哪里,还是国内生活舒适~”

同时,我开始问国内的朋友一些我觉得很有必要的”蠢”问题,以让我回到中国后不会显得那么蠢。

“现在去国内生活一定要装哪些软件啊?”
“国内银行和移动营业厅几点关门啊?”
“酒店去什么网站订比较便宜啊?”

然而事实证明,以上的一切问题大多都是我的臆想,回国前所担心的状况均未发生,也没有亲朋好友会用这种尴尬的方式问我问题,而回国后我也迅速上手了国内的新兴软件,生活上并没有感到不适。

虽然中国依然还有许多”陈年老垢”还没得到解决,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人的生活确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对于海外华人来说,这种”越来越好”使我夹杂着许多情感,既有惊喜和自豪,亦有迷惘和孤独。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从小长大的老朋友,殊途陌路多年后,再次见到,欣喜之余却已不知该如何问候。这种渐行渐远的疏离感,要归功于中国那快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这与我们的”过去”的经验完全不同。

341

这是我曾生活20余年的杭州老社区,城市巨大的变化并未改变这里太多面貌,但本地人早已出走,年轻人不再回头,这里仅仅充斥着留守老人和外来务工者。物是人非说的就是这样吧……

3411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个连我父母也嫌弃的被遗忘的“老朋友”已经没救了,摆脱不了被拆除的命运。

前年回国的时候,朋友开车载我路过了自家小区大门好几次,我居然都没发现已经到家,因为过去我记忆中那门庭冷落的小区门前,现已经开满了各式商铺。我的一个朋友描述欧洲时曾说道,可能欧洲小镇过了一个百年,还是一样的街景。我想中国才过两年我就不识自家门了,若是过了百年,恐怕连家都不知在哪了。

这次回国,我已经不敢深入城市太久,一是早已不识路,二是中国的大城市相比迪拜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这些城市里的每一个细微部分,依然在不断变化,无论是物理层面还是意识层面。

记得刚去迪拜的时候,我把迪拉姆标价心算换成人民币,现在回到中国,买东西一定要把人民币换算成迪拉姆才能判断是否值得购买。可说来也奇怪,买的时候并没感觉物价高,还直呼东西便宜,但兜里的钱总是会不知不觉地如流水般花个精光。

我感到国内与日俱增的商业氛围正在不断地激发着我们的物欲。虽然迪拜自诩为购物天堂,可国内的商区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趣,购物和餐饮的选择性极其多样,不同品牌满足了各种层次的消费者,就连产品设计理念也甩出迪拜几条街,而贴心的服务甚至让我觉得不买点什么都有点不好意思……对于如我这般不谙世事的”外来人”,最容易跌入这物欲的陷阱。何况,我这还都没提淘宝网呐~

互联网对中国的改变更是翻天覆地,一个手机便能走天下。可我一直没有支付宝,微信钱包也没有绑定,我带着现金去购物吃饭,后来发现自己蠢透了,如果我一开始就使用大众点评网,可以省下好多钱,如果我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还可以享受更多折扣和便利。

一个杂货店50多岁的大妈满腹狐疑地问我:”你干嘛不用支付宝?”我说我没有。尴尬……

我很快用完了亲友给我的红包里那崭新的”毛爷爷”,我突然发现纸币这种东西在现在的中国似乎就是为了给红包而准备的,然而现在连红包都快被微信取代了。

回国第二天,我就马上去银行开通了支付宝,绑定了微信,才觉得踏实一些。

34111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中国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生态

如果只是应付过日子,那么10块钱的面条,2块钱的包子,无数个位数售价的小吃,淘宝网上便宜又好看的衣服,还有较低的房租和相对便宜的公共交通,国内较低的生活成本应该会让许多迪拜华人羡慕。但如果中国人想过得更加体面,那么将会耗费极大的代价。许多中国人的苦难并非源自生活,而是源自面子。

朋友开车来接机,他的车那天不限号,他说在杭州如果想天天都开车,一个家庭最好购入2台车。他说现在的油价是5块多,说完他付了一个高速收费站的费用,从机场到我家大概半个多小时车程,我们一共经过了3个收费站,每个15-20人民币,我掐指一算,突然觉得迪拜的SALIK(过路费)温柔了许多。

在迪拜我一直给他寄送奶粉,有几天供不上,他去外面店里买,一罐进口奶粉花了300多块,好像还是假的,而迪拜同款只有半价。他问我在国外孩子谁带,我说请了菲律宾保姆,一个月人民币3000多块啥家务都能做,他说杭州请一个保姆至少要五六千,还不一定做得好 — 这是我回国后难得出现的优越感。后来我塞了好多在迪拜买的其实不算贵但看着很高档的小零食给我朋友,我知道这些小东西如果在中国上架,价格也会翻一番。

341111

通过大众点评网的团购,在一个地区颇有知名的日式餐厅,一个拥有9道精致料理的双人套餐,仅花费了我们168人民币。

3411111

在我老家附近,从我儿时起就时常光顾的破破烂烂的早餐铺里,小馄饨和锅贴依然还是过去那用心的老味道,这家17年的铺子马上就要随着拆迁而消失。老板对我说:“我已经干不动了…”

双方父母遵循着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情美德,帮我们安排着各种饭局和会面。席间不仅感受到浓浓的家族氛围,也让我感受到实体店受互联网压迫后,所转化出来的越来越夸张的餐饮规模。作为一个吃货,对比过去的回国之旅,这一次却对吃的欲求越来越冷淡。过多的餐饮选择反而让我疲于应对,而过速的商业化也让”吃”这件事慢慢丢掉过去的用心和诚意。味纵有万千,却千篇一律。

朋友聚会,餐桌间的谈资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在房子、孩子和票子的压迫下,过去和朋友隔着肚皮侃大山的岁月也已经不在了。这一次我也并不愿意提太多关于迪拜的故事,毕竟迪拜的故事早几年回来便已说尽,而这边的话题早已经翻篇儿了。

忙忙碌碌的生活下,大多人一边吹着牛逼,一边自怨自艾,一边谈国家大事,一边哄老婆孩子。谈钱伤感情,但似乎不谈钱就没啥好谈的样子,毕竟在中国,钱才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许多海外华人的尴尬在于,明明没赚多少钱,赚的也是辛苦钱,还必须要被卷入”国外一定好赚钱”的误会里。

海外华人早已不是当年的”海外华人”了,但大家还是觉得我们是那个时候的”海外华人”,甚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是。

过去的海外华人,能出去的不是学霸就是有背景的,大多本身就是精英,无论在哪里都是精英阶层。但现在华人去海外的门槛越来越低,海归的光环早已黯淡不复当年。在迪拜,有着大量低收入的华人,也有着大量高薪的中国面孔,何况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海外华人同样生活得艰辛不易。”海外华人”现在只是一个好看的标签,具体赚不赚钱赚多少钱仅在乎自身实力和际遇。倒是在迪拜如果问老外觉得哪个国家的人最有钱,中国人一定首当其冲。

过去的海外华人回国好像是城里人回村,可以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回国则更像土老冒进城,不仅要重新适应全新的生活经验,还要被各种妄断,所以呐,请善待海外华人这类”弱势群体”吧。

34111111

中国的商区环境好的惊人,许多方面即便土豪国迪拜也无法企及,在这如火如荼的表象下,许多人说:“生意不好做……”

朋友亲戚时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回中国发展?诚然,中国有许多难以放下的思念,比如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始终如一的儿时玩伴、还有那一份戒不了的乡愁。哪怕考虑一些实际问题,也有子女的教育、未来的生活保障、和国内留存的根基等等。

然而迫在眉睫的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回国后的我们究竟可以做一些什么?

选择了长期的海外生活,也就等于自主放弃了国内的大部分的资源建设和关系维护,在中国这样的”关系社会”,没有了”关系”这种”基础建设”,也就等于丧失了发展优势。而即使回国马上运作这种”基础建设”,也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其结果依然还是一个大大的”X”。更何况对于许多海外华人,并不擅长这种”关系”的处理。

中国的高速发展,对海外华人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这使得在中国庞大而饱和的市场中,能留给海外华人发现和获取的机会越来越少,纵使在能力上,说不定也竞争不过那些长期在中国社会洪流和逆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本土精英。在海外,人们可以选择驻足守望,在中国,不奋力追赶就没有生存空间。

然而,又有多少海外华人愿意放弃海外简单有序的生活,还算不错的工作和收入,怀着诸多未知去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呢。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我们还会像从前那样快乐么?

341111111

过去那静谧怡人的西湖,现在无时不刻都挤满着来自各方的游人……

回国才两周,我刚刚适应了中国的节奏,却又要马上离开,我想当我再次归来的时候,我是否仍需要手足无措地再次跟上脚步,在这块好像即属于我又不属于我的土地上。

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回不到过去,我们的心智和状态也回不到过去,当一切都往事随风,剥离后剩下的,已经是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自己。

谨此与所有海外华人共勉。

作者介绍:
毛一鸣,迪拜人网站创始人,迪拜人杂志主编,独立撰稿人,资深迪拜通,迪拜人称”站长”。常驻迪拜6年,从事媒体工作,根据自己的经验撰写了无数迪拜生活指导型文章。

 

3 Replies to “回国?不是回不去,而是回不到过去”

  1. 还没有做就打退堂鼓,市场还没有开发就确认饱和,迪拜人失去的是青春和任性。与站长共勉。

  2. 呵呵,我爷爷生前常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真的不得不回国的一天,自会有路给你。连根拔起这事儿,毕竟还年轻(你貌似比我小),就是听起来可怕做起来没那么可怕的事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