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驻外之家微信公众号对本人的采访,原文为上下,现汇编成一篇文章,感谢驻外之家,让我对自己的经历和对迪拜的认知有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个人照
刚好我一个亲戚的朋友在迪拜做媒体,要一个杂志排版人员,问我想不想去。
出于自己对国外生活的好奇,同时也考虑男生出去闯荡对自己提升比较快,何况还是迪拜这样一个“传奇”的城市,基本没多想就确定下来了。
▲最美的迪拜城际线
而爱好摄影的我对各类图形软件并不陌生,简单学习后基本可以上手。
所以我一来迪拜做的就是媒体,前两年我工作的媒体叫《华人时报》,算是本地比较老牌的华文媒体了。
我很庆幸我在迪拜的第一份工作是媒体,因为媒体工作资讯比较集中,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本地有什么活动也常常会邀请我们,这一切都让我可以迅速地了解本地的方方面面。
▲迪拜新建的鱼市场
当时我在迪拜三个月,可能比许多华人在迪拜生活一年所看到的听到的都要多。
我也很感激当年招我过来的经理,给了我机会让我打开了新天地,拓展了新视野。
当时迪拜就已经把自己打造成“奢华之城”、“传奇之城”,所以迪拜当时给我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大上的形象。
▲海边的阿拉伯豪宅
我来之前有时会幻想自己住在迪拜体面的公寓里,与穿着得体的人交谈生活。
然而刚出迪拜机场,并没看到多少洋气的外国人,却到处都是衣衫褴褛的印巴人,路上两旁也到处都是在建的工程,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阳光沙滩。
而为我安排的住处周遭又脏又乱,屋子里也格外老旧,不仅没有一个人享有一间的干净卧室,还得和四个陌生人挤在一个乱糟糟的房间里。
▲迪拜deira老城区,可以说迪拜的贫民窟
由于凌晨抵达,室友都睡了,我连他们的样貌也不知道,稀里糊涂就成为了他们的一员,当夜感概万千,丝毫没有睡意。
口渴难忍又不好意思叫醒室友,自己去厕所喝了点自来水 ——
迪拜夏天的自来水,是热的。
可以说我对迪拜的第一印象和我脑海中的那个奢华迪拜有着巨大的落差,相信这也是当年许多刚来迪拜工作的华人的共识。
▲迪拜华人的聚集地,国际城中国区,位于龙城边上
和我一班飞机过来的一个小姑娘,来的第二天就忍受不了直接飞回国了。
“迪拜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这是我一直对国内朋友诉说的,也常常吐槽这里的生活。
▲DUBAI MALL水族馆里的鲨鱼
但另一方面,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无数新鲜事物都令我兴奋而痴迷。
虽说生活比较艰苦,薪水就现在来看也少的可怜,但对于草根出生的我来说也并非不能克服,虽然迪拜真的没有那么好,但当时的生活依旧很快乐。
▲我在迪拜一家中式古董店,可惜已经停业
受益于媒体工作,我以飞快的速度学习和理解这座城市、习惯这座城市,慢慢积累和沉淀我在这里的所见所闻。
而当时在互联网上,依然只能搜到迪拜多豪华,发展多快这样很“旅游”的信息。
几乎找不到在迪拜生活的华人故事和文字,而在迪拜“旅游”和在迪拜“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高空餐厅吃饭,位置在迪拜MARINA游艇港湾
互联网上只给你看了其中的一面,却收起了它的另一面。
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展现一个不同的但是真实的迪拜,消除其中的误会,让那些准备来迪拜工作的华人朋友在来之前就了解在迪拜生活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在来之前就做好一些心理准备。
▲热闹的周末跳蚤市场
结合我的内容积累,我用我大学时期学到的粗浅的网站建设知识于2009年10月创办了迪拜人网站。
当时迪拜人只是一个我个人的博客,发一些我自己的见闻和推荐。
之后慢慢得到了许多迪拜华人的共鸣和喜爱,使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于是,我便更有热情去发现生活和投入写作。
▲阿布扎比的LIWA大沙漠
▲迪拜人传媒logo
单从媒体来说,我们的业务量和影响力横向对比是在行业前茅的。
同时我们也在转型,我们已经把业务从广告发散到整个营销环节,以前是做广告,其实广告只是营销环中很小的一个节点,现在更多地是做方案,做定制,做打包的服务,这对我来说也极具挑战。
▲我们出版的迪拜人杂志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开拓华人以外的本地市场,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大陆的华人市场。
希望能建立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一个双向沟通合作的桥梁。
▲由中国人在沙漠上开垦出来的绿色农场,种植中国蔬菜
▲等公交车的迪拜底层务工者
与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相同,迪拜所拥有的,更多的是生活平凡的一面。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最想传达的就是一个真实多元且平凡的迪拜。
多元化+伊斯兰,让迪拜变得有趣且与众不同,这两种略带冲突的文化居然如此和谐地包裹在一起,正是迪拜极具包容性的魅力所在。
我们可以在沙滩看到金发碧眼的比基尼美女,也可以看到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阿拉伯妇女;
我们可以在洋气五星级酒店的露台喝一杯冰镇啤酒,也可以随着阿拉伯音乐去沙漠里风驰电掣;
我们可以去看一场百老汇的演出,而不远处的清真寺正在回响……这可谓是文化对冲下擦出的美丽火花!
▲韩国组合来阿联酋演出,阿拉伯的迷妹们
恕我直言,阿拉伯人总体比较慵懒,干活的效率不怎么高。虽然阿联酋人也带着这样的属性,但却是在阿拉伯世界中风评较高的,至少对中国人非常友好。
但是要知道迪拜本地人只占居民的20%都不到,其他80%全部是外国人,在迪拜生活,接触最多的外国人其实是印度人和菲律宾人。
▲AL QUDRA LAKE 位于迪拜沙漠中的绿洲
▲一个清真寺门口的鞋柜
另一个是我告诉某外资企业上班的朋友,说迪拜有很多华人是4至6个人住一个房间,拿2000多块的工资,他表示震惊不已,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为了这样的薪水和生活条件来到迪拜……
▲bastakiya民俗街区,两个清洁人员正在休息聊天
他们都是生活工作在迪拜的华人,他们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见解,但显然他们处于不同的阶层,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大相径庭,所理解的迪拜生活也全然不同。
那么究竟谁才能代表迪拜华人真实的生活呢?
▲一个五星级酒店的海鲜BRUNCH
我后来发现,“迪拜人”不仅应该消除中国人对迪拜的误会,也应该消除迪拜华人之间的误会。
“迪拜人”让我收获了无数朋友和关注,几乎我在迪拜的所有朋友和人际关系,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迪拜人这个平台结识的,甚至我的妻子也是因此相遇。
▲阿联酋最高峰,位于拉斯海马酋长国
虽然我是创办了“迪拜人”的那个人,但却是“迪拜人”造就了全新的我。我很感激这个平台,非常感激。与“迪拜人”和迪拜人共处的时间里,一定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一个清真寺的内部
海外华文媒体其实是比较边缘化的产物,相比国内主流媒体是非主流,相比本地外国媒体也是非主流,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在狭缝中生存的这么一个行业,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迪拜华人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多数华文媒体至今依然是以小作坊的方式在经营,早期迪拜的华文媒体基本就是新闻的搬运工,东拼西凑做成报纸杂志发行。
▲迪拜新晋商业区,文艺的CITY WALK
而迪拜人网站一直就是做原创比较多,后来我们公司化后开始强调原创内容,再加上新媒体的崛起,近几年迪拜华文媒体才开始慢慢有原创的东西出来。当然咯,和拿来主义不同,做原创是非常有压力的。
在迪拜做华文媒体要经历几个时期困难的累积,一是2009年后经济下行,海外媒体主要营收是商业广告,金主缩水了,预算跟不上,业绩就下来了。
▲拉斯海马废弃的渔村,这里早期的建筑由珊瑚石建成
二是媒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华文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高峰时迪拜同时有十几家华文媒体,之后演变成价格战,让广告价格和媒体价值一路下滑。
三是新媒体的冲击,令许多传统媒体一下子失去了竞争力。
所以现在的环境是,靠纯媒体已经很难赚到钱,大部分媒体都有自己的副业(或者说媒体才是副业),比如旅游、投资、活动等等,然后靠副业的收入反哺媒体。
▲沙漠里拍摄的星空
但对于我们来说,做太多媒体以外的事,就很难把媒体做好,所以迪拜人传媒目前还是以纯媒体在坚持。
▲与《侣行》里的张昕宇与梁红合影 他们来迪拜拍摄时去我家吃了火锅
迪拜华人普遍是流动变化的,但“不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总有人选择离开,总有人选择留下,而离开总有理由,但留下的理由是什么,倒是让人有点难以回答。
▲我与女儿的合影
可能是习惯,可能是喜欢,可能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从不做长远计划,因为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未来也总是充满神秘与惊喜,未来的我会在哪里,我真的没有好好想过。
对于准备来迪拜生活的华人,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理解迪拜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不要高估它,也不要低估它。
至少这里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努力和坚持这两个有点俗套的词,用在迪拜还是能看到回报的。
▲迪拜著名的朱美拉公共沙滩,这里是其中的风筝沙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