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毛一鸣 和 李华飞(沙沫)联合撰稿

《迪拜华人简史》开始正式连载,此文经历策划、取证、撰写、校对,历时一年最终完成。共计约25000字,将分为8个部分以连载的形式发布。同时我们欢迎读者为《迪拜华人简史》补充更多线索、资料和图片,方便我们进行修正与二次审核。

感谢为本文提供帮助的朋友。特别感谢欧阳仪珠女士、王昭良先生、徐小平先生、陈中奇先生、王海林先生、刘海涛先生、张明芳女士、柳絮女士、周玲女士、韩丽女士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

 

| 前言 |

“迪拜有近30万华人”,这是近年许多迪拜人挂在嘴上说道的。但如此庞大的华人社群,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渐凝结汇聚,形成如此规模的,至今还未有人做过系统地梳理,但却是一个值得回溯品味的过程。

许多故事集结成一段宏伟史诗,若无人记录,便不曾发生。迪拜华人的历史较之世界版图来说无足轻重,却对许多生活于此和对此地有特殊情结的朋友来说,极富意义。

然而要梳理迪拜华人史,并不容易,在这片文化荒漠,许多过往之事没有文献的考据,只能通过有经历的华人们口口相述,以一种不正统的八卦之力得以流传。也正是通过老迪拜们的心路点滴,我们才能发现一些存于市井中的蛛丝马迹,以此穿梭半个世纪,去寻找这片土地之上,来自华人的印记。

此文由我(毛一鸣)联合李华飞先生(沙沫)共同撰写,作为同样喜爱追古访今的文化猎奇者,集二人所知,还原属于阿联酋迪拜华人的历史轨迹。此文2000年以前由李华飞先生主笔,2000年以后由我主笔,也感谢所有对本文提供支持和考证的老迪拜们。

谨以此文,献给广大海外华人。

 

| 引子 |

宋代青瓷碎片

在迪拜博物馆一角的展厅里,有几块不完整的瓷片正安静地陈列着。即便博物馆里游人如织,我想也不太会有人会对这些其貌不扬的碎片感兴趣。但它正是牵引我们穿越时光通道,连接中国与迪拜前世今生的重要引子。

111

这些碎片出土于迪拜Jumeirah考古遗址,为公元9-12世纪的文物。”A Porcelain Dish-Chinese Celadon”,是博物馆为这些碎片的命名。Celadon,指的是青瓷的意思,而9-12世纪,正是中国宋朝时期。在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够生产青瓷,毫无疑问,这几片残破的青瓷碎片,正是来自中国宋朝的青瓷。它以一种玄妙的缘分经历此地,泯灭之后,其中一片青瓷永久留在了迪拜,成为迪拜博物馆中的一份收藏。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波斯湾南岸,由于地处沙漠地带,淡水极其稀少,气候也异常恶劣。据考古发现,在古代,只有迪拜河附近以及波斯湾沿岸,仅有少量的阿拉伯游牧部落(贝都因人)居住。也正是在那里,这破碎的宋代瓷片才得以被发现。

112

早期的迪拜河

阿拉伯半岛自古就与中国有往来,由陆路的”丝绸之路”与海上的”香料之路”两条要道相连接。在唐宋年间,中阿曾互派使节。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多次抵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地区。但由于没有任何文献记录,因此我们并无法知道,古代是否有华人来到过迪拜这片土地,现在迪拜所处的位置,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慢慢进入世界的视野和历史的舞台。

凝视着这残缺的宋代青瓷片,我的思绪瞬间穿越到了千年前的宋朝泉州,一艘艘满载阿拉伯香料的商船经过几个月的颠簸,停靠在泉州港口,卸下中国人喜欢的各种香料,然后又装满了宋代的青瓷和丝绸,再经过几个月的海上漂泊,风吹雨打,终于又回到了阿拉伯港口。又经过各个部落的交换,其中的一只瓷碗来到了波斯湾南岸的Jumeirah部落。岁月的更替,不觉然间,这个部落居住的小镇已经消失,这个宋代的瓷碗则永远沉睡在的遗址里。恍然间,时光穿梭到1967年,在Jumeirah地区考古发现中,这只瓷碗重见天日,虽然已经破碎不堪,但是这几片小小的瓷片,经过千年的轮转,最终在迪拜博物馆偶然为我们所发现。

如今,关于这件宋代青瓷的来历已不可考,我们也并不清楚在那遥远的过去,是否已经有华人拜访过此地,但这片中国瓷器像一个引子,让我们感知到中国与迪拜存在着某种古老的联系,在宋代时期,就已经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存在着广泛的连接和交流。这也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中国和迪拜最古老的实物线索。

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一定不会相信,在遥远的未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会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会有如此多的华人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

| 二十世纪50-60年代 |

最早的华人

让时光倒回到50年代的中国。

1950年初,隶属国民党的西北军阀马步芳战败逃至台湾,之后携家属和少数马家军部众以朝觐为名到了沙特,后又抵达埃及,在中国和埃及建交后,又抵达沙特,晚年死于沙特。

113

马步芳资料图

虽然马步芳的部分资料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但很多人不会知道,大约在1960年左右,有少数马家军的部下及家属由于各种原因来到了沙迦地区定居。随着1971年阿联酋建国,他们也加入了阿联酋国籍,虽然还保留着中国的面孔,但已经是地地道道的Local。他们是我们目前可以考证的最早来到阿联酋地区定居的华人。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爆发了反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也门,这个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最南端的地区,从1839至1967年,以亚丁为中心的也门南部地区曾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了近130年。亚丁港曾经非常繁华,随着反殖民地运动的爆发,也门也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由于当时的香港也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在也门亚丁有着一定数量的香港人定居,但基于那场战乱,有一部分香港人选择奔赴欧美,有的选择回到香港,而还有一些香港人,依然对中东情有独钟,来到了距离也门亚丁2500公里以外的迪拜。

我们得知有一名当时生活在亚丁的香港人王祥荣,他于1967年就已经来到迪拜考察,并在当时于迪拜木须巴扎注册了公司,是最早在木须巴扎市场进行经营活动的华人。随后由于也门局势恶化,王祥荣及其家人陆续赶赴迪拜定居,他是我们所了解到的最早来到迪拜定居的华人。

114

60-70年代的迪拜市场 Naif Souq

| 二十世纪70年代 |

台湾与香港华人登场

1966年,阿联酋地区发现石油,原来的荒芜的沙漠一下子变成了富庶的油田,使这片土地在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5

迪拜老城区的地标钟楼始建于1964年

116

1966年的迪拜谢赫扎伊德大道

1971年12月2日,阿联酋正式建国。这里阿联酋和中国还有一个小插曲。阿联酋总统扎耶德于12月3日发函致电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而周恩来直到12月8号才回电祝贺,为什么周恩来没有立即回电?这是因为中国刚刚在1971年8月16号与伊朗建交,而伊朗和阿联酋建国时有波斯湾海岛的领土争论,中国为了回避这个话题,直到伊朗宣布承认阿联酋的建国后,周恩来才回电承认并表示祝贺。双方均表示期待建立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当时并未立即建立外交关系。

117

1971年12月2日 阿联酋正式建国

然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就已经在阿联酋迪拜设立了代表机构,台湾华人开始登陆阿联酋,他们在阿布扎比和迪拜两个酋长国的政府高层中编织关系网。台湾是当时阿联酋长期、稳定的石油大买主,每年要从阿联酋进口价值十亿美元的石油。当年的阿联酋是一个一切都围绕石油财富运作的国家,于是在70年代,台湾当局便以油为媒,打通了阿布扎比政府高层的层层关系。

在1979年,阿联酋方面的外交人员曾表示两国建交并不容易,要面对很大的阻力,希望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贸易和文化领域上的往来,待时机成熟后才谈建交的事。或许正是因为台湾当年的周旋,阿联酋才迟迟未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79年出访阿联酋时的官方交通工具是一辆奔驰。保护她的警卫骑在骆驼上跟在汽车后面。(这辆车现在在阿布扎比的阿联酋国家汽车博物馆里)

七十年代的迪拜,印度人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而中餐在印度本国非常流行,印度人自然也把他们的印度中餐带到了迪拜,于是早在1978年,迪拜就出现了第一家中餐厅 — 金龙中餐厅,只是这家中餐厅并非华人所开,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这家餐厅时至今日依然还在营业。

直到现在还在营业的印度中餐 金龙餐厅

而真正由华人所开的迪拜首家中餐厅,正是由前文提到的香港人王祥荣于1979年创办,取名为文华中餐厅(Mandarin Chinese Restaurant),当时在迪拜并没有什么华人群体,所以这家中餐厅的主要受众都是外国人。可惜文华中餐厅在时光流转中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1974年,同样由于也门局势的不稳定,当时居住在也门的香港人欧阳仪珠夫妇也从亚丁来到迪拜定居,随后我们还会提到这位女士,她在30年后于迪拜开始参与成立杜拜华人基督教会的筹备。

120

121

早期欧阳女士夫妇在家和公派人员聚会

在70年代的阿联酋,已经有少量台湾华人和香港华人已经开始进行商业活动,当时的华人是极少数群体。

(未完待续)


我们欢迎读者为《迪拜华人简史》提供更多线索、资料和相关图片,方便我们进行修正与二次审核。如有更多线索和建议,请发送至邮箱交流:momosam@dubairen.com


作者介绍:

毛一鸣。迪拜人网站创始人,迪拜人杂志主编,独立撰稿人,资深迪拜通,迪拜人称”站长”。常驻迪拜8年,从事媒体工作,根据自己的经验撰写了无数迪拜生活指导型文章。

李华飞。笔名沙沫,职业中医医生,著有《迪拜,我的一千零一夜》纪实体小说。一手拿针,一手拿笔,经常流连于迪拜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