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沙特和也门的胡塞组织冲突不断,双方不断你来我往,我方空袭一轮城池,你方投射几枚导弹,甚至连和平已久的阿联酋,近期也遭受到胡塞组织的导弹偷袭(不过都被拦截下来了),搞的人心惶惶。

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沙特和胡塞组织的恩仇录,是沙特和伊朗的恩仇录,也是伊斯兰教中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恩仇录。

比如在叙利亚内战时期,沙特支持的是叙利亚的反对派(逊尼派),伊朗支持的是叙利亚的巴沙尔政府(什叶派),而沙特现在打击的胡塞组织(什叶派),则背后有来自伊朗的支持。

沙特不惜代价集结了好几个逊尼派国家对也门的胡塞武装进行狂轰滥炸,沙特与伊朗的断交则直接将两派由过去的暗斗变成了明争。虽说沙特伊朗两国交恶背后也有一些地缘政治因素,但无疑,宗教教派的冲突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要搞清楚这场恩仇录的起源,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90%都属于逊尼派,比如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包括埃及等传统阿拉伯国家,基本都属于逊尼派。而仅有10%的穆斯林为什叶派,且大部分在伊朗。虽然两派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因理念不和及其他因素,双方的仇恨和斗争已经持续了千年。

阿拉伯世界不同国家的什叶派比例

关于逊尼派和什叶派千年来的恩怨情仇,基本对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毕竟关于这1400多年的历史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因此,我尽量以通俗的语言来梳理这两派的起源以及产生分歧的重点部分。


分歧的起源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受到天启,613年开始传教。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前并没有指明继承人也没有立下遗嘱,这为之后的纷争埋下了种子。

有一部分人认为,继承人应按部落的传统和惯例,由德高望重者组成的舒拉会议(即议事会)协商推举产生,这部分人便成为之后的逊尼派。

但另一部分则认为,必须是和穆罕默德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有权成为下一任领导者。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穆罕默德的女婿同时也是他的堂弟阿里身上。他们认为穆罕默德幼年丧父后就寄居在他的叔父家,与阿里一同成长,感情深厚,理应由阿里来继承穆罕默德的事业。这部分人被称为阿里党,也就是后来的什叶派。

谁最有资格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事业,并领导全体穆斯林,是逊尼派和什叶派最大的分歧,也是派系斗争的开始。

当年阿里党之所以拥护阿里还有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先知生前曾说过的一段话。公元632年,在最后一个去麦加朝圣结束返回麦地那的途中,穆罕默德拉着阿里的手,在一个叫做“哈迪尔·胡姆”的地方对其随从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我是谁的保护者,阿里就是谁的保护者”。这句话被阿里党解读为是穆罕默德有意传位给阿里的意思,但逊尼派穆斯林对此并不认同。


四大哈里发

在世人得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一些部落宣布脱离伊斯兰教,还有一些人甚至宣布自己也是先知也能接受天启,新组建的穆斯林社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这时候一些有名望的人开始聚在一起开会,商讨谁来继任大统。在会上,默罕默德最忠实的信徒之一欧麦尔及其他逊尼派长老都表示支持阿布·伯克尔于是公元632年,阿布·伯克尔成为了默罕默德的第一任继承者,当选哈里发,开启了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

四大正统哈里发

阿布·伯克尔是谁?他跟随穆罕默德多年,在默罕默德立教之时不仅给予了财力资助,也是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人,此后跟随先知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什叶派并不认可伯克尔的地位。相反,什叶派认为是伯克尔和其支持者联手篡夺了本属于阿里的哈里发职位,甚至进一步认为是伯克尔派人将阿里和法蒂玛的房子烧毁。

阿布·伯克尔担任哈里发仅仅两年,就于公元634年病逝。但他对穆斯林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平抑了穆斯林社会中的各种反叛,避免了穆斯林社会的分裂。

在阿布·伯克尔病重时,什叶派本以为阿里的机会来了,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伯克尔没有按照阿拉伯的传统由舒拉会议协商推举继承人,而是直接指定了欧麦尔担任第二任哈里发。

欧麦尔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袖,在他担任哈里发的10年间,阿拉伯人占领了拜占庭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还推翻了波斯萨珊王朝。尽管什叶派不认可前两任哈里发,但两人都是随穆罕默德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将军,而且都是极其虔诚的穆斯林,什叶派也不好说什么。

第三任当选哈里发的是奥斯曼,他曾是一名商人,虽然也是战功累累,但在内部管理上喜欢任人唯亲,这引起了穆斯林内部的一些不满情绪。不过在他在位期间,他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主导了《古兰经》的编撰,就是现在流行的《古兰经》,也被称为《奥斯曼古兰经》。

奥斯曼哈里发时期的古兰经副本,目前仅存的四部之一,非常珍贵。

奥斯曼最终被不满现状的反叛者刺杀,成为史上第一个死在穆斯林手里的哈里发。从这以后,阿拉伯人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对王座的流血战争。

公元656年,一直被什叶派拥护的阿里终于继任成为第四任哈里发,但奥斯曼的侄子宣称阿里才是杀害哈里发的幕后凶手,而自己将为奥斯曼报仇。在公元660年,阿里仅在位4年就被刺杀身亡。

之后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哈里发帝国,先后被来自大马士革(今叙利亚)的倭玛亚王朝和来自巴格达(今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取代。四大哈里发时代宣告结束。


分道扬镳

什叶派不承认倭玛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的统治,力争将阿里的两个儿子哈桑和侯赛因推为哈里发。680年,倭玛亚王朝兵发卡尔巴拉(今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圣城)杀掉了侯赛因。然而逊尼派并没有罢手,他们担心侯赛因的后裔还可能会领导起义,令什叶派卷土重来,不如赶尽杀绝,一劳永逸。

什叶派虽然被追杀,但一直保存着实力与之周旋,680年卡尔巴拉之战后,什叶派宣布逊尼派为篡位者,只承认来自阿里后裔的伊玛目(即:带穆斯林每日做祷告的人)为穆斯林的宗教和政治领袖。

一张图看懂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
via 地球知识局

就这样什叶派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伊玛目制度,对于什叶派来说,伊玛目是不朽的,只有他们才有权力解释古兰经,是教徒与神沟通的桥梁,是伊斯兰世界的监护者,人类只有通过伊玛目才能感受到神的光辉。

也就是说,伊玛目在什叶派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就像罗马教皇之于天主教徒一样,地位神圣。所以什叶派才会在伊斯兰教最核心的一句话:“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后面加上一句:“阿里是真主的见证者。”(当然,这并不是说什叶派就承认伊玛目是神。伊斯兰教是独神论宗教,认为世间只有一个安拉,什叶派对此并无异议。

题外话:什叶派这种信徒通过宗教人士才能与神沟通的信念,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派中对沙特处死什叶派宗教人士这件事反应那么大,因为在什叶派中,宗教人士,尤其是高阶宗教人士,拥有数量庞大的信徒群体和巨大的影响力。伊朗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即便接见外国的国家元首,也都是一人坐主座,伊朗总统与外国元首一起坐副座。而逊尼派中即便是宗教权威,在信徒心中也只是解释古兰经和圣训的人,并无太大的实际权力。

自诩正统的逊尼派对什叶派的这套伊玛目理论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都是异端(穆罕默德未曾做过或默许的都被称为异端),并不是真正的穆斯林!逊尼派自始至终只尊古兰经和圣训。逊尼派也没有什叶派那种等级森严的宗教人士制度。逊尼派信徒自己通过阅读古兰经与圣训与神对话,按照神的要求去做,而不用像什叶派那样还得通过中间人—宗教人士去完成。(当然,普通人并不能完全记住古兰经和圣训,有些拿不准的东西逊尼派还是要请教宗教人士,但宗教人士只负责答疑解惑,并不像什叶派那样具有某种神性色彩。)


针锋相对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尽管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种种不同,但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两者之间并未爆发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但后来,中东发生了三件大事,彻底改变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两派逐渐走上了对立与对抗的道路。

第一件事,便是公元1501年,波斯天降伟人伊斯玛仪,他东征西讨,创立萨法维王朝(1501-1736)。

这是波斯人继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帝国。伊斯玛仪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把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定为国教,大规模地强迫波斯境内逊尼派民众改信什叶派伊斯兰教。

伊朗伊斯法罕的一幅壁画描绘了萨法维王朝时期的波斯战争

伊斯玛仪采取了种种激烈手段强迫波斯人由逊尼派改宗什叶派,这些手段包括:拆除逊尼派清真寺、修建什叶派清真寺、神庙、从临近地区邀请什叶派宗教人士来波斯传教、强制居民不承认前三大哈里发(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的地位、对于拒不听命的逊尼派宗教人士则下狱、处死。据说在此过程中,许多逊尼派人士遇害,但具体数字说法差异极大。波斯人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将这种做法带到了临近的伊拉克等地。这让逊尼派和什叶派结下了梁子。

第二件事,便是沙特立国,瓦哈比的出现。

大约在公元1703年,阿拉伯沙漠里的内志(今沙特)诞生了一个Boy,名叫穆罕默·伊本·阿卜杜·瓦哈比。瓦哈比早年刻苦学习伊斯兰教,并到麦加和麦地那等地朝圣,随后到伊拉克巴士拉游学。学成归来后,他开始在家乡传播自己的主张,即严格地遵守古兰经和圣训。他认为伊斯兰教诞生已经1000多年了,许多教义被教徒曲解,做了创新,而这些创新恰恰不符合教义。

当他看到有人朝拜萨拉菲(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穆斯林)的坟墓时,“穆斯林怎么能朝拜坟墓呢!这不清真!”,要求当地的酋长把这些坟墓全部铲平。当他看到有人认为某些树木有灵,祭拜树木时,“穆斯林怎么能朝拜树木呢!这不清真!”把那些树全部砍了。

他这些行为引起了当地大酋长的警觉,后者把他从自己的领地上赶跑了。走投无路之际,他收到了另一块领地酋长的邀请,这个酋长名叫穆罕默德·本·沙特。1744年,两人口头约定,你负责你辖区的宗教事务,我负责开疆扩土,二人一拍即合。

伊本·沙特(左二)与瓦哈比(右二)

瓦哈比接受保护、传播自己的思想怀着净化伊斯兰教、清除异端思想的瓦哈比沙漠军队来到什叶派地区,听到那些伊玛目神性、否认前三大哈里发合法性的论调、看到崇拜圣墓行为等,可想而知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1802年,沙特攻占现伊拉克南部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卡城是当年穆罕默德外孙、阿里二儿子、什叶派第三伊玛目侯赛因牺牲的地方,千百年来,什叶派将卡尔巴拉视为圣地,将侯赛因的墓视为圣墓加以朝拜。这些在信奉瓦哈比思想的沙特人眼中根本就是异端、必须予以清除。沙特人对卡尔巴拉进行了大规模屠城,捣毁了侯赛因的陵墓。

1901年,伊本·沙特的第五代孙阿卜杜勒·阿齐兹起兵军事反抗奥斯曼帝国,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自身难保,再也无力剿灭沙特家族的叛乱,到1923年奥斯曼解体时,阿卜杜勒·阿齐兹基本已经控制了内志地区。1932年,在征服了内志、汉志等地区后,阿卜杜勒·阿齐兹登基,沙特阿拉伯王国正式成立。逊尼派瓦哈比教义顺理成章地被定为沙特国教。

沙特是政教合一国家,但与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沙特王室以及国王并不是宗教领袖,而是世俗统治者。沙特的宗教权威依然是瓦哈比家族。两大家族依然是合作关系,我给你提供传播宗教的场所和安全保护,你给我提供执政合法性。双方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过分歧,宗教人士的权力也有所起伏,但总体上来说,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并没有本质变化。

伴随着发现石油,沙特一举从一个沙漠穷国变成了亿万富翁。借助于石油美元,沙特开始向外输出瓦哈比教义,这对于伊斯兰世界、全球的伊斯兰运动以及世界的政治、经济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什叶派来说,自视绝对正统、极端保守、视任何创新为异端的瓦哈比的传播无疑使其感到备受威胁。

第三件事,便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袭击,多名外交官被扣为人质长达444天的重大外交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其实,有一件事比美伊交恶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那就是伊朗要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什叶派宗教人士最高头衔)霍梅尼上台,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霍梅尼上台后,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外交政策: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他既不认同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不认可东方的共产主义,他认为只有伊斯兰才符合伊斯兰国家的国情。而他眼中的伊斯兰,特指的就是什叶派伊斯兰。

更让海湾对岸的阿拉伯世界感到担心的是,他号召要向整个伊斯兰世界输出伊朗式革命。这种革命,自然是革各国当权者的命。逊尼派各国当权者,尤其海湾阿拉伯君主国对霍梅尼这一输出革命的理念感到震惊和惶恐,纷纷采取反制措施。什叶和逊尼两大派,裹挟着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各自的国家利益,终于走向了对抗的道路!


近代冲突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沙特全力支持伊拉克萨达姆,向伊拉克提供了250亿美元的援助,并牵头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对抗伊朗。

1987年,穆斯林麦加朝圣期间,伊朗穆斯林在麦加举行反美反以色列游行示威时与沙特军警发生冲突,并最终演变为骚乱,致使400多人死亡,其中多数是伊朗人。消息传到国内,伊朗人袭击了沙特驻伊大使馆,霍梅尼公开号召沙特人推翻沙特王室。1988年,两国断交,直至1991年才复交。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萨达姆下台。伊拉克新宪法规定最具实权的政府总理一职必须由什叶派担任,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伊拉克逊尼派逐渐从政权核心被排挤出去。

2011年,受阿拉伯之春影响,沙特盟友、海湾小国巴林什叶派上街游行,要求少数派逊尼派王室退位(没错,巴林是少数逊尼派[30%]统治多数什叶派[70%]),沙特出兵,以武力才将此次示威游行镇压下去。

2015年3月起,沙特纠集多个伊斯兰国家部队对伊朗支持的什叶派也门胡塞武装发动空袭,但战斗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至今仍在进行。

2016新年伊始,因沙特斩首什叶派有名望的宗教人士尼米尔,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袭击,沙特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沙特的焦虑。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令这个石油王国出现巨额财政赤字,自己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不但未能在战争中占据上风反而有反噬自己的风险,纠集十国打击小小的也门胡赛武装却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甚至有被拖进泥潭的征兆,伊拉克萨达姆倒台什叶派力量步步壮大与伊朗越走越近……

在伊朗对外施加的影响下,什叶派几乎形成了“什叶派之弧”几乎包围了逊尼派为主的海湾诸国,对逊尼派造成了威胁。

沙特伊朗断交风波持续至今,无疑将一段时间以来两国曾以代理人方式进行的暗斗变成了明争,中东地区的局势恐怕会再次掀起波澜。至于能否升级为战争,目前来看还不太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千年恩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下去。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交谈中东公众号 作者杨明交